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作为古圣先贤的至圣孔子,是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最耀眼的那颗星辰。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优秀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守好心灵净土,讲好中国故事“古韵遐缅,弦歌铮鸣”社会实践队,利用寒假时间,对三孔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
2023年1月10日,“古韵遐缅,弦歌铮鸣”社会实践队部分队员在队长张海颖的带领下,前往济宁曲阜三孔景区进行社会实践。本次社会实践主要围绕调查三孔旅游景区现状,三孔古建筑群维护情况,以及当地儒家文化宣传情况开展的。经前期线上调查资料显示,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儒客朝拜之圣地,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孔夫子生前在此开坛授学,创立儒家文化,为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烙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
实践队员首先来到孔庙,孔庙与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庑、两堂、十七座碑亭、五十三座门坊,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员将考察重点放在了孔庙的碑刻遗迹上。根据实地调查和资料查询,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孔庙内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碑刻 1500 余通。主要有记事碑、圣旨碑、题名碑等,还有一部分是建国后为保护文物移入孔庙的,如汉画像石、玉虹楼法帖等,这些碑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碑刻内容上来看,有赞颂孔子的“金声玉振”,有反映出当时汉隶巅峰的“孔庙三碑”,也有记录孔子言行,反映儒家思想的各种记事碑,通过对孔庙碑刻的解读,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儒家文化中的精华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等。
之后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孔府。孔府,本名“衍圣公府”,是孔子后世嫡裔子孙世代居住的官邸。经过实地考察,队员们对孔府的建筑布局印象深刻,孔府整体布局前衙后宅,分为中、东、西三路,共九进庭院。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后院是花园,其中布满奇花异石,随处有凉亭曲桥。孔府整体呈现出一种肃穆恢弘又秩序井然的特点,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循规蹈矩的特点。
最后,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孔林,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埋葬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最初是由孔子弟子“一人一抔土”建下第一座坟墓,之后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孔氏家族的专用墓地。自进入孔林以后,就会发现这里万籁俱寂,树木冲天,让人不自觉严肃起来,各种墓葬按照一定的规格建造,按照特定的规则排列,可以看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宗睦族的特点。
在到达三孔旅游景区前后,队员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重点围绕传统文化宣传情况、对于当地政府日常维护古建筑措施的了解程度对当地居民展开调研寻访。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队员们了解到大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来自于长辈的言传身教,其中60%对三孔古建筑群有所了解,超80%的人偶尔会参观古建筑遗址,且仅7.69%的人经常参观传统文化场所。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还向当地居民了解了关于家乡特色传统文化继承的现况,大部分居民表示,近些年村里的传统文化传承明显向好,政府的古建筑群保护和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是经调查发现,仍有部分群众对三孔古建筑保护的了解程度较浅,弘扬家乡特色传统文化的意识较为淡薄。
经过本次线下社会实践,“古韵遐缅,弦歌铮鸣”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感受到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待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正确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最终让传统文化之花,盛开的愈发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