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发掘、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为实现党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做出贡献,历史文化学院“儒韵齐风--匠心故里”社会实践队于7月4日召开第一次线上会议,实践团队全员参会。
了解文遗现状,明确自身优势。会议伊始实践队队长介绍到我国文化遗产独特而又丰富多彩。但同样也存在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日益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遗产消逝的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文化遗产被商业化过度开发,还有一些传统技艺因为诸多原因后继无人。总体来说,很多文化遗产缺少科学的保护以及传承的方式,这种现状令人捉急。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团队有着较为突出的人才优势,能使资源“活”起来。团队成员历史文化水平高,志愿者经选拔而来,具有良好的社会实践基础,团队有自身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志愿者成员;指导老师志愿活动经验丰富,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浓厚兴趣且了解全面。接着队长又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到政策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与作用,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组成部分。这也为做好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谋划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儒韵齐风--匠心故里”社会实践队也是在这种种优势的支持下开始寻找失落的文遗记忆的探索之路。
熟悉项目简介,巩固实践基础。团队成员们在会议召开前提前熟悉了社会实践申报书中的流程,积极配合队长展开工作。会议强调在前期准备中要做到九个必要准备,包括团队组建、知识准备、合作准备、宣传准备、调研准备、教学准备、安全准备、物资准备、财务准备。而后又说明要牵手民间,了解大众;沉浸体验,善存民俗;访问专家,深入了解;组织宣发,线下传播;科技建模,线上传播;产业互植,乡村振兴:文化守护,留“根”护“魂”等相关内容形式展开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最后还介绍到还需有实践成果展示,可以是向传承人学习的技艺,亦可以是文创产品。同时还要形成宣发记录以便成员们合力完成实践报告。前、中、后循序渐进地展开,在此过程中,有所得有所获,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传承人们的匠心精神。
树立价值意识,提升自身能力。从国家层面而言,实践队积极响应“文化强国”号召,让民众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将古村落中的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文创产品、宣传等方式带回大众视线,增强乡村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其次实践队以寻找非遗传承人、老手艺人为主线,使那些几近失传的文化遗产重归大众视线,唤醒文遗记忆,促使各方对文化遗产保护更加重视,使得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从而起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作用。从团队层面而言,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了新时代青年担当。将“传承”与“学习”相结合,以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主,辅之以“文遗打卡”“文遗探秘”等特色项目,使成员在本次项目中沉浸式丰富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及其自身的采访、拍摄、教学等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呼吁了更多社会力量。通过团队成员的线上线下的宣传和学校、学院的影响力,来带动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或者省内其他高校和团队成员一起努力,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行动起来。
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发掘、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会议的成功召开,让实践团队对实践要求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增加了成员对本次实践活动的了解,保障了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为发掘、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提供力量,为文化注入新的源泉,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徐梦婷
审核:刘贤贤 陈秀双